[会议]马文斌:目前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比免疫治疗更有效率
神外前沿讯,10月22日,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、中国垂体瘤协作组、中国胶质瘤协作组、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的第十届协和微创论坛在京举行。
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组长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马文斌教授做了题为《生物标志物和影像标志物指导下的胶质瘤靶向治疗》的发言。
发言要点如下:
胶质瘤是个非常难治的疾病,五年生存率是很低的。尽管出了很多的指南,与胶质瘤进行战斗,但是,作为一线药物很有限的,多半是替莫唑胺(TMZ),随后是贝伐单抗作为二线,其他的药物相对来说治疗的效果会更差,类似的指南都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模式。
公众对脑胶质瘤的认识越来越多以后,也就带来了更多的机遇。
在整个治疗里大概有两个方向: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,这两种治疗也是未来非常有希望的治疗方式。
现在免疫治疗的势头应该是压住了靶向治疗,但是如果好好分析,从有效率来说,应该还是靶向药物(更好),因为它可以很快的让肿瘤细胞死掉,而免疫治疗是需要人机体产生免疫力,用各种免疫剂加上化疗诱导免疫力的产生,出现一个比较持久的免疫范围,起效相对来说比较慢。
现在的整个趋势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结合起来,生命曲线看起来会更好。
我们在胶质瘤靶向治疗的路上走了很长的时间,大概进行了靶向治疗的六种药物的三期临床,而且三期临床至少有好几百例。
针对某些分子特征的胶质瘤亚型才能获益的6种靶向治疗药物:如VEGF抗体——贝伐单抗;整合素抑制剂-西仑吉肽、EGFR抗体-尼妥珠单抗、mTOR抑制剂-依维莫司、BRAF抑制剂-维罗非尼、针对EGFR的TKI药物-埃罗替尼。
针对具有一定影像特征的胶质瘤亚型才能获益的2种靶向治疗药物:VEGF抑制剂西地尼布、贝伐单抗-rCBV在治疗后2w或16W明显降低者受益。
只有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子分型,找到预测特定肿瘤靶向治疗的特定分子影像标记物,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。
本次协和微创论坛的《胶质瘤多学科疾病治疗进展讨论坛》分会场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教授主持。
会议最后是北京协和马文斌主任团队、辽宁省肿瘤朴浩哲主任团队、河北省二院焦保华主任团队、齐鲁医院刘玉光主任团队、唐都医院王樑主任团队、河南省肿瘤医院赵明主任团队等6家MDT团队带来的病例展示和讨论,与会的Alfred Yung教授、马晓东教授、李文斌教授等点评。
说明:会议现场报道无法获得演讲者审核,如有任何异议请邮件联系我们vip@vipyiyi.com,本报道仅用于业内人士交流学习。
- The End -
回复疾病或专家等关键词,可自动查询以往报道
神外前沿:神经外科医学情报与就医平台
欢迎转发朋友圈,但未经许可请勿转载;欢迎投稿与会议报道合作,更多服务请点击阅读原文